大家好!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跋怎么读(跋)的问题,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。

跋怎么读(跋)  第1张

您好,今天芳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跋怎么读,跋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前序后跋。

2、跟序对应的写在后面的就是跋。

3、引用下网络上的其他解释:跋bá (1) 翻山越岭:~涉。

4、(2) 踩,践踏:~前踬后(喻进退两难)。

5、(3) 文章或书籍正文后面的短文,说明写作经过、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:~文。

6、~语。

7、序~。

8、2、解释(1) 火炬,火把 [torch]。

9、如:跋烛(快要点完的蜡烛)(2) 通“茇”。

10、 [草烛的]根部。

11、泛指东西的底下部 [root;base]烛不见跋,尊客之前不叱狗,让食不唾。

12、——《礼记·曲礼上》烛尽见跋。

13、——《聊斋志异·邵女》(3) 文体的一种。

14、附在正文之后。

15、即后序 [postscript]后人题跋多盈巨轴矣。

16、——《梦溪笔谈》(4) 又如:跋尾(题写文字于书卷之后)3、另一引文说明:序这种体裁,有的近似论说文,有的近似记叙文,后代有的还很像是抒情散文。

17、有的序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,借以总结历史教训、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;有的序以叙事为主,夹叙夹议;有的序抒情成分较多,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。

18、跋就是写在书后、文后的序。

19、《史记》中的书、表、传的序,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,借以总结历史教训,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。

20、《〈战国策〉序》则历述从春秋至战国的转变,通过叙事表现作者的道德礼仪观以及对纵横游说之士作品的评价。

21、后来的“史序”便都是继承了汉代这类序文的传统,例如欧阳修编写《新五代史》中的《一行传序》、《伶官传序》等即是。

22、至于读古代书籍文章而写的序,例如曾巩的《〈战国策〉目录序》、《〈新序〉目录序》等,更是以议论为主。

23、以叙事为主、夹叙夹议的序不多见,典型的是韩愈的《张中丞传后序》。

24、它是作者读了李翰所作的张巡传后写在该传后面的,大半篇幅记载张巡的事迹,以补李翰传文的不足。

25、而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却用了两大段发表议论,以批评“小人之好议论,不乐成人之美”的时弊。

26、因此这篇文章虽然以叙事为主,但这篇并不是传记,还是序。

27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,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。

28、例如王羲之的《兰亭集序》、李白的《春夜宴桃李园序》等。

29、柳宗元的《愚溪诗序》和欧阳修的《释秘演诗集序》,虽然一个是为自己的《八愚诗》作序,一个是为某一人的诗作序,但也属此类。

30、这种序的抒情,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,如《春夜宴桃李园序》。

31、从唐代起,序又称为“引”,刘禹锡所作的序,都写作“引”,如《彭阳唱和集引》、《吴蜀集引》等。

32、苏洵也以引为序,如《族谱引》之类。

33、这是作家的习惯问题。

34、刘禹锡的父亲叫刘绪,绪、序同音,苏洵的父亲叫苏序,因为要避父名,所以二人改序为引。

35、这本来是特殊情况造成的作家个人的规矩,但由于刘、苏的影响,后来也有人作起“引”来,那就与避讳无关了。

36、最初书、文只有序。

37、自从序固定在书、文的前边以后,作者如果还有要说的话,或者别人要把心得、意见、考证等内容写上去,就写在书、文之后,称为后叙(如韩愈的《张中丞传后叙》)、题某某后(如柳宗元的《读韩愈所著〈毛颖传〉后题》)等等,到了宋代,就把这种文章称为跋。

38、例如,欧阳修的文集中就有几十篇跋。

39、跋与序虽然是一回事,但在语言上却略有不同。

40、因为跋或后序、题后之类实际是对序的补充,所以一般都更为简劲峭拔,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。
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

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跋怎么读(跋)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,跋怎么读(跋)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!